热门关键词:
自动驾驶技术作为现代科技领域的热点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其中之一便是误检测问题。
近日在福银高速孝感段,一辆理想汽车以全场景智能驾驶状态下行驶,突然紧急刹停,导致后车追尾。刹停原因疑似是车辆误将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广告牌误认为真车而导致。
事故责任认定: 李女士提供的行车记录仪显示,理想汽车4S店经过数据分析后认定是车辆原因导致的紧急刹停,但拒绝提供相关数据鉴定报告。车主认为事故并非由自己原因造成,要求4S店提供现金赔偿两万元。
处理与赔偿: 理想汽车官方回应称,辅助驾驶功能尚处于L2级别,无法完全取代驾驶员的判断,仍需驾驶员保持对车辆的主动控制。车主提出两万元现金赔偿的要求被4S店拒绝,后续未能达成一致。
事情到这想必大家都清楚来龙去脉了,理想汽车为何出现以上误测事故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理想L9自动驾驶系统主要采用了多种识别手段来感知周围环境,包括但不限于:
激光雷达(LiDAR):激光雷达是一种通过激光束测量距离和生成高分辨率地图的传感器。它能够准确地探测周围的物体和地形,为车辆提供精确的空间信息。
摄像头:理想L9系统配备了多个高分辨率摄像头,用于实时捕捉车辆周围的图像和视频。这些摄像头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识别道路标志、车辆、行人等物体,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视觉信息。
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是一种通过发射和接收毫米波来探测周围环境的传感器。它可以穿透雨雪等恶劣天气条件,实现对远距离和近距离物体的探测和跟踪。
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通常用于近距离障碍物检测,能够帮助车辆进行精准的停车和泊车操作。
刹车原因是车辆将高速公路广告牌上的汽车广告图案误认为真车,从而误判为潜在碰撞对象,可能的技术层面的分析如下:
即使使用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也不能完全避免误检测问题。传感器虽然能够提供关键数据,但其精度和适应性仍存在局限性。为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能需要采用更为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如4D毫米波雷达或激光雷达。
纯视觉技术在解决误检测问题上具有巨大潜力。地面结构估计、SLAM、三维目标检测、单目深度预测等技术手段都可以通过图像识别和处理实现。然而,这些技术需要更高的精度和准确性,以应对各种复杂的驾驶场景。
在自动驾驶技术中,需要重点关注“真正的corner case”。这些情况是指在真实环境中可能会出现,但却不容易被传统算法和技术解决的场景。理想L9系统误检测广告牌上的汽车图案便属于这一类情况,需要更加细致和全面的技术手段来应对。
针对误检测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并不断优化和改进系统。除了提高传感器的精度和覆盖范围外,还可以加强纯视觉技术的应用,采用更为先进的图像处理算法和深度学习模型。同时,加强对真实驾驶场景的模拟和测试,以提高系统的适应性。
自动驾驶分级是根据车辆能够实现的自主驾驶功能和驾驶员的参与程度,通常采用一到五级的分类系统,以下是对自动驾驶分级的简要介绍:
责任归属问题: 根据国家标准对L2级别系统的定义,司机和系统共同负责监视路况。然而,当发生事故时,责任通常由司机承担。这种情况下,如果系统出现幽灵刹车,司机需要迅速做出反应,但往往司机难以立即确认刹车是否来自系统,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幽灵刹车的问题: 幽灵刹车是指系统错误地识别出存在障碍物而进行紧急刹车,而实际上并不存在障碍物。这种情况下,司机很难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可能导致追尾事故的发生。即使幽灵刹车的原因相对较为简单,但L2级别系统仍然无法完全排除此类问题的发生。
L2级别系统的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全取代驾驶员的判断和操作。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下,系统的识别能力可能受到限制,导致出现幽灵刹车等问题,因此,大家开车要谨慎,毕竟出事故了可是不会有车企帮你兜底,卖你车时候吹嘘各种好,遇上事情时候就是我不认识你。
咨询热线
0898-6936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