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这不,2024年9月11日,据封面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一名网友投诉称,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的一家特色饭店在菜单上标注为“香辣田螺”,但实际提供的却是福寿螺。该网友指出,福寿螺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可能会误导消费者,尤其是对福寿螺识别经验不足的顾客。
2024年9月9日,四川广安市广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回应称,法律法规并未禁止福寿螺的销售,但该饭店的菜单标注为“香辣螺”,而美团团购详情中标示为“田螺”,实际销售的却包括田螺和福寿螺,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该局已对饭店立案调查。
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执法人员在现场检查时发现,饭店持有有效的营业执照和相关证照,且提供了福寿螺的检验报告。检查发现饭店在菜单和团购平台上的标示不一致,可能误导了消费者。市场监管局表示将进一步对周边市场进行排查,并进行福寿螺与田螺的科普辨认工作。
以上几个,全都是福寿螺。比较圆、胖。可以从壳儿的外形和弧线判断出来。摄影:©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图文无关)
从餐厅的角度来看,目前已经回应。被投诉的饭店方解释称,他们的货物来自大型批发市场,标注统一为田螺。饭店已经暂时停售“香辣螺”,外卖平台上也已撤下相关菜品。
对此,老百姓最关心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毕竟,民以食为天。封面新闻的报道中,医生指出,福寿螺本身可以食用,但因其含有寄生虫和细菌,必须经过高温烹煮才能降低健康风险。食用未煮熟的福寿螺可能导致寄生虫感染,如广州管圆线虫病,严重者可能危害健康。
笔者看了多方报道。无论是举报的顾客(那名网友),还是广安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以及报道中的“医生”或者“专家”,这次都比较客观、理性。笔者不禁要大大的点个“赞”!
因为,从各方报道来看,媒体越来越理性。不再是一棒子打死,说“福寿螺吃不得,一只福寿螺体内带有6000条寄生虫”。
谁能想到,如今泛滥成灾的福寿螺,最初竟是作为美味的“食用螺”而被引进的呢?
事实上,福寿螺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中国时,就是就是作为一种“食用螺”引进的。当时,它被引进以丰富水生食材的种类,并作为一种潜在的可食用资源进行开发。
但可惜福寿螺煮久了肉质有些老,吃起来口感不好,逐渐又为市场、养殖户所不喜。
感觉一下:左边是本地螺;右边是福寿螺。摄影:©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结果,就这样不小心进入环境,导致生态灾难,尤其是对于本土螺的生态位的挤占,伤害了稻田里面农民伯伯的秧苗,严重破坏了稻田生物多样性,导致农业欠收、减产。
200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福寿螺列为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2003年, 中国将福寿螺列入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外来物种的“黑名单”。
2013年,中国农业部将其列入我国首批《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干燥晾晒了24h的一个福寿螺,称重43克(约一个鸡蛋的质量)、体长6.5cm。©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但是,一定要煮熟了才能吃。因为,食用没有充分煮熟的福寿螺(其实中华圆田螺也一样),会存在一定的感染寄生虫的风险。
2006年发生在北京的“福寿螺事件”。该事件起因于一家名为“蜀国演义”的酒楼将福寿螺作为食材,导致多名顾客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病。事件曝光后,蜀国演义酒楼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并对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数据显示,此次事件共导致160余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蜀国演义酒楼的直接和间接损失超过2000万元。
2006年发生的“蜀国演义”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深刻反思。随之,一系列行动和声音随之出现、铺天盖地而来。
其中最著名的是疾控部门的经典论断,如声称:“一颗福寿螺有6000条寄生虫”。
然而,笔者翻遍了现有文献,都没有找到能切实支持这一论断的论据。相反,越来越多的文献证明,所谓的“一只福寿螺含3000~6000条寄生虫”很可能是空穴来风、以讹传讹。
大量已有研究证据表明:(1)并非所有福寿螺都有寄生虫;检测出来的很少,比例也很低;(2)阳性福寿螺里面,最多也就几十条算多了。所谓的“一只福寿螺含多达6000条寄生虫”很可能是空穴来风、以讹传讹。
自从福寿螺成为“谈螺色变”的目标,夜宵市场上的螺的来源,就是捕捞本土螺了。©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大概是人云亦云惯了,却从来没有一个人能讲清楚:究竟是哪个科学家、哪个机构、哪只研究队伍,曾经线月的一篇题为《恐怖!孕妇在大理吃福寿螺后流产 体内查出寄生虫!昆明市场有卖吗?》的报道,文章中曾经提及了昆明专业机构对于福寿螺的检验后的质疑。
上图来源:《 恐怖!孕妇在大理吃“福寿螺”后流产 体内查出寄生虫!昆明市场有卖吗?》(2017-08-11)
当时检测人员发现,“暂未发现寄生虫”,而昆明市疾控中心地方病与寄生虫病防制科科长表示:从2009年开始(2009- 2017),昆明市就开始对螺类进行监测,一年要抽样检测3000个螺类,仅有一次检测到寄生虫。
昆明市疾控中心地方病与寄生虫病防制科科长田荣表示:“到目前(2017)为止,只有在2013年的时候发现过一次,其余的检测都没有发现阳性的福寿螺。”
并且,市疾控工作人员说,从2013年后还没有在螺体内检测到广州管圆线虫寄生虫,网上所说的一只福寿螺里可能存在6000只寄生虫的情况,目前从文献以及他们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发现。
昆明市疾控中心地方病与寄生虫病防制科科长田荣:“有别的地方检测一个福寿螺,最多的寄生虫到750只,我们实际自己的工作中,在昆明市检测的福寿螺当中,在2013年检测到的阳性螺里面,一个螺平均也就两三只,没有数字那么夸张的。”
一只中华圆田螺。©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福寿螺因为人们的“谈螺色变”,因祸得福——大家都不去碰、也不敢轻易触碰了。它们在田野里,生活得颇为滋润。
因市场对淡水螺的需求,导致全国各地出现大量的非法捕捞本土淡水螺案件。图源:网络
比如,法治进行时的一篇《夫妻深夜捕捞田螺,被刑拘》的报道:在禁渔期,在北京市通州区的运潮减河发生了一起非法捕捞中国圆田螺的案件,三人连夜非法捕捞的中华田园螺共计520公斤,在现场民警连同渔政部门执法人员将查获的田螺放归河流,最大程度恢复河流的生态平衡。
如果同样是禁渔期、但是被捕捞的是著名的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动辄以上千公斤捕捞,那么,令各地头疼不已、每年耗资上千万乃至上亿来治理的福寿螺问题,就能迎刃而解。那么,大规模捕捞的行为,对生态的效应可能是正面的。
过去几年来,在这种论调的影响下,福寿螺在中国几乎成了“不可触碰的魔”。如今,在福寿螺已被“妖魔化”的情况下,公众对于福寿螺产生了严重的惧怕心理,不敢碰,更不敢吃;也导致对于该外来入侵物种的治理过于依赖国库资金和化学农药。而化学农药,比如“灭螺胺”,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破坏极大。
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是科学家精神的体现。©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因此,回过头来,我们可以看到,对于2024年9月的“四川广安一饭店把福寿螺当田螺卖”事件,首次出现了理性的声音和判断,而不再是一棒子打死。这体现了公众科学素养、媒体素质的提升,还是非常难得的!
(注:本文为来稿刊登。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马斯克雄心勃勃:两年内星舰将载Cybertruck和Optimus前往火星
咨询热线
0898-6936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