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从技术和经济角度来看,今后五年内有无合理机会将概念、产品或服务开发为最终产品或服务?
概念、产品或服务满足操作、可用性、安全性和维护方面的所有要求吗?是否满足某种需要或功能?
比如都非常注重设计美学,创新性、落地性以及设计影响力。就创新性和落地性而言,需要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简单来说就是去做设计迭代与体验升级,去做1.0到1.1或1.2的产品设计。
利用成熟的技术、结构与工艺进行产品设计开发才能保证落地性。设计影响力则考察的是设计产出是否考虑到了社会价值,人文关怀,环保可持续等一些除了功能价值之外的影响。
所以只要设计作品达到了这个统一标准,并且一稿多投,那么一个项目同时拿下国内外的大奖是非常合理的。
虽然早鸟申报已截止,但手上有项目的同学,可以抓紧完善和收尾,赶后面的常规和追加还是来得及的~
这里给大家扫清一个误区,体现创新性不是做“新东西”,咱就讲究一个务实。最有效的做法是拿前人做过的产品实现美感、功能或者影响方面的更新迭代。简单来说就是制造“差异化”。
汉艺Z同学小组关于“晕车”的项目,他从问题出发进行实验测试,发现了如果在车上配备影像装置让乘客能够提前预判转弯、刹车等情况,可以改善晕车问题。
于是他针对如何给汽车配置影像设备去进行探索,考虑到现有车辆的车内屏幕已经有很多设计,最后选择根据人体工程学和实验得到的其他资料,在座椅头部加装了投影设备。
这种加装投影设备的“差异化”,便是评审的关键点。其实不止是“以人为本”,创造社会价值、环保可持续等一系列主题都可以制造这种“差异化”。
赋予作品差异化的设计还不够,在呈现上,还要做到颜值即正义。国内外大小赛事都一样。
DIA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的评审标准中有一条“美学性”,这是基本标准“设计之技”之一。
从设计美学角度出发,所有的比赛都需要对产品造型、视觉特征、细节和出图质量进行打磨。
同时呈现形式也要有好的效果。比如汉艺冬令营获奖的小组项目《鼻炎雾化器》,它的平面图更像是已上市的商业作品,而非学生制作的作品,看起来非常专业,所以也更容易受到评审的青睐。
玩不出花来,做成企业级的图还是有可能的。最简单的就是学习一下国内头部设计公司网站,看看网站上的图片是怎么进行设计、排版的。
还有就是渲染技术一定要加强,做的东西至少不难看,那么在作品交上去时就不会第一轮被刷。
作品刚开始不用做得那么完善。建议先做一个副本,然后按照不同的赛事标准,修改不同的内容。走“一作多申”的路线。
目前iF产品设计奖的追加报名还在进行中,截止至2024年11月6日,有意向的同学可以抓紧调整项目,赶着DDL冲一波~
大家平时可能听惯了IF产品设计奖、红点奖、ADesign,在此之外还有很多小众的奖项也可以申。
比如荷兰Indigo Design Award靛蓝设计奖,这其实是一个偏视觉设计类的比赛,主要设置平面、数字、移动媒介类的专业奖项。
许多同学在辅导下,获奖就像吸气一样容易。比如插画专业的C同学,总共拿了7个奖。几乎横扫了国内外各大插画奖,最后还拿了伦艺和皇艺的offer。
另一位学工业设计的C同学更夸张,参加了汉艺的冬夏令营后,一年里拿了10个奖,他和同学合作的冬令营项目《Infinite maze》就拿到5项大奖+外观设计专利证书,最终拿到了伦艺圣马丁的工业设计和港理工的智能穿戴技术offer。
汉艺23届学员C同学与组员合作 冬令营项目《Infinite maze》
获米兰设计周 全国一等奖、2023NCDA 全国一等奖、IDA 银奖、米兰设计周北京赛区 二等奖、中国创意挑战大赛 国赛二等奖、K-Design 三等奖、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其实,上文展示的奖项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咱们汉艺冬/夏令营期间产出的项目,了解的同学都知道,汉艺每年的冬/夏令营都堪称奖项制造营。如果你也想体验一把“短期出作品,一个作品就把奖拿到手软”快感,可以参加我们即将举办的竞赛冬令营,一切不成问题~
咨询热线
0898-6936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