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作为文旅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业态,中国研学旅行市场在政策引导、消费升级与亲子需求爆发的多重驱动下,已从早期的“景点打卡”转向“深度体验”,从单一的“知识灌输”进化为“实践育人”。
在素质教育与文旅融合的顶层设计推动下,中国研学产业近年迎来爆发式增长。教育部明确要求2025年将研学纳入必修课程体系,中央与地方财政叠加补贴最高可达项目成本的50%。政策红利催化市场规模迅猛扩张,据预测,2025年研学旅行行业规模将突破2400亿元大关。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研学相关企业超3.04万家。从区域分布来看,湖南省、广东省、山东省研学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分别拥有超4400余家、3300余家和3000余家。
头部企业如携程广泛布局境内外研学项目,《故宫博物院2024年社会教育工作总结》中显示,故宫深度课程年服务学生超10万人次;《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4》中提到,中小机构则聚焦“昆虫科普”“元宇宙考古”等垂直领域,增速高达120%。
研学旅行,又称为研学旅游、修学旅游、教育旅游等,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简而言之,研学旅行是组织学生一起出游,边学边玩,寓教于乐。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课堂”,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变化的教育活动。
作为文旅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业态,中国研学旅行市场在政策引导、消费升级与亲子需求爆发的多重驱动下,已从早期的“景点打卡”转向“深度体验”,从单一的“知识灌输”进化为“实践育人”。
政府作为监管机构,负责制定宏观政策、遴选合格的基地和营地、指导行业规范开展业务。学校作为研学旅行活动的主办方,是决策者和组织者,负责制定研学旅行的开展时间、时长、目的地选择以及服务机构选择等。家长则关注学生的体验、感受、舒适度和安全保障,为学生提供研学旅行资金,并通过“家长委员会”影响学校的决策。研学旅行服务机构则作为承办方,搭建起“学校”和“基地、营地”之间的桥梁,整合相关资源以满足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需求。
现代家庭教育观念正从“成绩导向”转向“综合素养培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理念与当代素质教育政策形成共振。家长对研学旅行的付费意愿,本质上是为孩子购买“体验式成长机会”——相较于普通旅游的娱乐属性,研学产品标榜的“知识获取”“视野拓展”“能力培养”三大价值点,精准切中家长对子女“非应试能力”提升的焦虑与期待。典型特征包括:低龄化趋势显著(6-12岁儿童占比提升),家长参与度上升(亲子共学类产品需求增长),以及对“教育成果可视化”的隐性要求(如研学手册、实践报告、技能认证等)。
市场需求正呈现“垂直细分”与“跨界融合”双重特征。传统文化类(如故宫研学、非遗手工艺)依旧占据基础盘,但科技主题(如航天发射基地、人工智能实验室)、自然生态(如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秦岭地质科考)、劳动实践(如农田耕种、工厂智能制造)等新兴品类增速显著。值得注意的是,需求已从“单一主题”向“场景化复合体验”升级:例如某科技研学产品将“量子物理实验”与“科学家面对面访谈”结合,某文化研学项目将“汉服礼仪学习”与“历史剧本杀角色扮演”融合,通过多维度场景设计强化知识的“现实锚点”。
研学旅行供给端呈现“多元主体入场,专业能力分层”的特点。传统旅行社依托渠道优势,擅长“交通+住宿+门票”的标准化打包;教育机构(如教培转型企业)侧重课程研发,但需突破“校园思维”的场景限制;文旅集团则凭借景区、博物馆等资源壁垒,打造沉浸式体验产品。互联网平台的加入加速了行业透明化,通过用户评价体系倒逼服务升级,而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非遗工坊等“内容供给方”的直接参与,则从源头提升了研学产品的专业度(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放实验室资源,使合肥成为科技研学新兴目的地)。
市场快速扩张催生了大量“低质低价”产品,典型问题包括: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如简单拼接景点讲解与手工活动),师资专业性不足(导游客串“研学导师”),安全保障机制缺失(如未针对儿童群体设计应急预案)。部分产品甚至沦为“换壳的观光游”,家长吐槽“孩子走马观花,除了照片什么都没带走”。这种“量增质滞”的现象,本质反映了供给侧对“教育属性”的认知不足——研学旅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课程内容与场景资源的深度耦合”,而非旅游要素的简单叠加。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研学旅行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分析:
当前研学旅行市场的核心矛盾,在于“家长对高品质体验的期待”与“行业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错配。一方面,家庭愿意为“真研学”支付溢价(部分高端产品单价超万元);另一方面,多数机构仍停留在“资源搬运”阶段,缺乏课程研发、专业师资与安全管理的核心能力。这种矛盾既暴露了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痛点,也预示着结构性机会:谁能率先构建“教育内容+场景资源+服务标准”的三位一体体系,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先机。未来的行业竞争,本质上是“体验价值创造能力”的竞争,是“从资源整合者”到“教育服务商”的角色跃迁。
数字技术将重塑研学场景的“沉浸感”与“交互性”。VR/AR技术可让学生“穿越”到古代战场还原历史事件,AI导师能根据儿童认知特点动态调整讲解内容,区块链技术可实现研学成果的溯源与认证(如数字徽章记录实践经历)。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个性化研学”的落地——通过分析学生兴趣、知识盲点及能力短板,智能系统自动匹配目的地、课程模块与导师资源,实现“千人千面”的成长方案。
行业将呈现“垂直整合”与“专业分工”并行的格局:头部企业可能通过并购景区、研发课程、培训师资构建全链条能力;中小型机构则聚焦细分领域(如“专注古生物化石研学的工作室”“深耕航天主题的细分品牌”),形成差异化优势。同时,第三方服务平台将崛起,提供师资认证、安全保险、课程SaaS系统等基础设施服务,降低行业进入门槛的同时提升整体质量标准。
研学旅行的社会属性将进一步凸显。一方面,政策可能推动“普惠性研学”(如面向留守儿童的公益项目、乡村振兴主题研学),平衡商业盈利与教育公平;另一方面,行业将更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例如开发“零碳研学”产品(采用环保交通、低碳住宿),或通过研学收益反哺自然保护(如青海湖研学收入用于普氏原羚保护),实现“旅行即保护”“体验即公益”的良性循环。
想要了解更多研学旅行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5-2030年研学旅行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
3000+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
咨询热线
0898-69369560